台灣老鄉時光:與林毅夫教授午後閒談
前情提要:
- 本文約2900字,閱讀時長7分鐘
- 林毅夫,台灣宜蘭人,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,華人第一人。1979年在金門從軍時,泅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。舉國一震譁然。在台灣頗具爭議,即轟動一時的「林正誼叛逃案」當事人。詳情網路諸多資訊,梗概介紹,不予詳述。
1. 敘舊
上午在北京國家博物館,逛了古代中國文物展,從上古時代一路走回現代,腦袋反覆都是殷商龜甲以及漢代的貨幣。而看著我座下正搭乘著的高鐵,手上來去自如的支付寶,深感一切叫做文明的進步。我用2個半小時,就把幾千年都體驗一次。
中午抵達北京大學,和大學老同學用餐敘舊之後,我獨自在北大未名湖一帶東盼西望,毫無目的。人生偶爾這麼樣不帶心機,完全是一種愜意。
北大老王府建築的強勢氣場,和溫暖敦厚的春日微光相互調和,協調出了好似一陰一陽的中道之氣。萬物和諧而生,春天真的來了吧?
此外,每年春天,北京都會飄散著柳絮,少量則浪漫溫雅,過量則引人過敏。一路徐行,柳絮夾道而來,是最溫馨的迎接者,迎接我這不速客的來訪。
我從鄰居那聽聞,去年冬天的北京飛雪幾乎銷聲匿跡,然而被詠為春雪的柳絮仍如期而至,為北京這座巨城,閃爍另類的銀白。
2. 九二,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
自未名湖往北愈走,行政與辦公單位的群落漸次出現。一個路標指向「中國經濟研究中心」,我知道我的目標近了。
這次來到北大,主要是會見林毅夫教授。他在台灣極具爭議,在中國則富有傳奇色彩。曾經投筆從戎的他,被母校和政府擁戴高捧。在金門從軍時,泅泳到大陸,從在台灣的閃耀形象,從此變成軍法審判的對象。
這次我的拜訪,以簽書和經濟學交流為主,故此行便順理成章成行了。行前,林教授也很爽快的答應這次的會面,這將是一遭台灣老鄉的異地交流。
會面時,林毅夫教授展露溫藹笑容,幾句開場,空氣就瀰漫著熱情熱絡的人情味,整個過程,我們暢談了近一小時。我們首先開始了閩南語的交流,聊聊生活、家庭和學習狀況。
林教授是宜蘭人,而我是高雄人。宜蘭和南部閩南語腔的迥異之別,我們也沒有忘記聊。宜蘭獨特的閩南語腔調,往往「技驚四座」。林教授秀了諸多獨特的宜蘭語音,我甚至從沒聽過,氣氛一時歡樂。
而這一切,沒有任何人聽得懂。這是當下時刻、那間研究室裡我享有的特權。
過程有10來分鐘是閩南語進行,轉回普通話後,我們從家事一路到國事,閒話今昔對比,兩岸教育聊到台灣政治,以及林毅夫教授最知名的理論架構 — — 新結構經濟學。
3. 家事國事天下事,事事關心
得知了我曾想從業媒體,林毅夫教授便問我:「那你有沒有想要做記者呀?用文字傳達一些觀念和知識。……。這些總是要有人做的呀。」他誠懇而面滿笑容。
果真,林教授仍是當年那個心繫社會的好漢,心繫社會的健康發展。
我確實做了。我閒暇時寫寫專欄自娛,文章從台灣到香港,再到海外,咸有讀者。主題橫跨經濟、政治還有人文觀點。然而在這個流量和速食為主的媒體環境,文以載道,一定程度上很難殺出血路。
能在分眾裡稱王,就已是萬幸。
然而我並沒有跟林教授多談當今(台灣)網絡媒體情勢,我只自滿的笑笑說:「有啊!我有在做呢,讀者範圍蠻廣的。」林笑而不語。
我想起,後來林教授還跟我說:「中國人的希望還是在中國呀!」他笑中帶憾。因我忍不住問了,當初為何選擇來到大陸──我確定我發問時,語氣嚴肅而和緩。
反之可見,當年他認為中國人的希望,就是在台灣。而他的心思,一直在於中國的富強。這也能解釋為何他輟學台大,投筆從戎;但又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之後,毅然回到中國──一切出於國家之愛吧!
這種愛,我毫不能理解,但確實是超越性的。
他很早就感受到,國民黨的反共復國,早已成口號。
我驚訝一問:「怎麼發現的?」
「思考吧!」他仍然展眉舒笑,但千頭萬緒,都在這三個字裡了。
想要拿到主控權,就得保持理性。
4. 現況更新
我企圖將台灣的最新狀況,盡可能更新給林教授。因此,我和林毅夫教授介紹了台灣三種大學升學方式(詳細略)。林教授很快的梳理脈絡,直問:「面試申請的那個升學方式,會有不公平問題嗎?像是有些人比較好錄取。」
其實我並未想過這個問題,回頭想想,我應該是對台灣高等教育有著不少信任。畢竟學術與教育,應該是有著獨立地位,有著一定的自主、倫理和原則。
也因此,不收賄是一個最高、最嚴肅的道德前提。
無風不起浪,「金權」在近年,已經侵蝕了高等教育的自主。世界高教體系皆然,其中不乏頂尖名校。
因此,為了回答林毅夫教授的問題,我又介紹了台灣另一種為了盡可能平等,而設計的升學機制。然礙於篇幅,不能詳談。
最後在一陣熱烈的討論後,我們獲得結論:「也許不存在公平的競爭方式」。在當前不管什麼升學方式,都尚遠遠不足以達成公平改革的野心。
不管是走前門或走後門,有錢人就是比較有資本。也許競爭和效率,永遠難以跟平等正義好好的平衡吧。
儘管如此,好的體系一定是讓窮人有信心,富人有希望。
5. 經世濟民:新結構經濟學之旅
「那台灣現在就業都還好嗎?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呀?」林毅夫教授問,嶄露對晚輩的深切關懷。
「還可以的,台清交成政(台灣五所頂尖大學)找工作,大致上都還符合市場需求。但是在較後端的學校,則難以如此,薪資也較低。但他們不可能、也不願意投入勞動力密集的行業。所以儘管勞動力需求大,但還是很常徵不到人。」
「這樣啊!看起來是因為台灣已經到了發達的發展程度了,是發達經濟體。所以市場整體需求轉往高技術的需求轉型。對於技術和專業知能的需求比較大。」林教授語氣沉穩地說著。
這段對話意涵如何?這是新結構經濟學的實證。這門學科,是林教授提出的動態理論框架,反思發展中國家,如何晉升為發達國家的理論體系。
其曾言:「經濟體按著比較優勢發展,將產生後發優勢;隨著時間的變化,要素稟賦結構會改變,該經濟體的比較優勢改變,也必須因應升級。」
白話來說,當年台灣靠著勞動力密集、低技術發展紡織業。一堆勞力就是台灣的比較優勢。
其後,累積一定資金,轉向基礎建設和重工業的投資,而再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電子產業,一步步邁向資本密集的經濟體。
對於勞力的需求,也越來越加高端。
這個動態變化,和林教授的理論,若合符契。再看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,也是同樣旅程。
相反的,很多國家失敗了,未如兩岸一樣幸運。
「那新結構經濟學,和過去的成長理論,在哪些假設和前提下有所不同呢?」我問林教授。
「過去人們思考脫貧,總是在比較先進國家有什麼,就要這些國家跟進。然而這沒有實效。過去的政策,沒有考慮到這些國家擁有什麼。」林教授不疾不徐的解釋。
就是,這些窮國,根本不具有模仿先進國家的條件(要素稟賦),連改變的第一步都無法跨出。
「新結構經濟學不思考落後國家缺了什麼先進國家的要件;而想這些落後國有什麼。」林教授說。
這話振聾發聵,非常經典。
6. 賣菜的人
「那個韓國瑜呀,他很有名,上次還來賣菜,你怎麼看他。哈哈」林教授笑得開懷,還問了兩次。
「賣菜賣一兩億不錯啦,只是沒有大視野的政策設計,窮忙。」我勉強讚賞韓國瑜。
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吧!」林教授歛下笑容,很快地接著說。
哈哈,我完全明白。
7. 結語
我們聊得開懷,不知時光飛逝。助理扣了三下門扉,暗示下一位拜訪者已經到訪。最後只能雞飛狗跳般匆忙結尾。
由於嚴重拖延到後一位參訪者的時間(我拖了他半小時吧,真的抱歉),也只得姑且簽了兩本書(我帶了七本,林教授還加贈我一本),未能留下合影。
過程中,林毅夫教授總能整理脈絡,很快掌握扼要。對話總是無比專注。他的評述,往往富含弦外之音。
在現成的爭議與親自拜訪的親身感受後,我能總結,林教授的心境,就是一代人一生對中國繁華的願景;林教授的理論,是中國近20年經濟政策的縮影。他這40餘年來,熱情未變,鄉音未變。
- 本文同步發表於個人知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