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獨裁的經濟比較好?台灣不適合民主嗎?與中國人談談兩岸政經
【前言】本文長約2830字,閱讀時間約13到15分鐘。文章涉及政治經濟歷史。其中每個小標都是常見的兩岸問題,如果時間有限,可以挑有興趣的問題先看。
如果你常面對大陸朋友的提問與挑戰,或是關心台灣社會,歡迎閱讀,並與我交流。
前陣子,一位對岸朋友對台灣的民主提出質疑,在群組引發激烈討論。民主制度在台灣是否可行?台灣是否因為搞政治而陷入經濟困境?極權時代的經濟還比較好?這些問題,都是討論「台灣搞政治」的衍生話題。
事實上已經有許多對岸友人或公開或私下和我討論過這些,而寫這篇文的目的,正是要回應這些議題,統整個人想法。
雖然主題看起來正經八百,但說實在的,我不會太過嚴肅,我也只不過希望能為這些兩岸常見的爭論話題,找到不一樣的解釋方式。
│民主的最終目的?
民主最終目的是讓社會、資訊和人與人的連結變得更開放與透明,並且否定絕對的權威
這是我在西方近代政治演變中,得到的體悟。用很高的層次看,這讓人類文明不再只信賴某些虛偽的群體、宗教或是偏狹的觀點。這也是科學與研發的養分。這個最終目的指向一個道德與利益兼具的人間天堂﹝天堂不用等死後﹞,以及對事實和真實現象的尊重。
因為最終目的涉及到核心思想以及長遠目標,所以請允許我回答得如此高冷、並且義正詞嚴。
│台灣與民主絕緣嗎?
跟民主絕緣?狀況才沒那麼糟!但換個角度看,其實有點慘。問題出在我們雖然享受民主的空氣,但我們卻不知道民主是如何運作的。我們沒有被植入民主的精髓,以及該如何堅持民主的主張。
所以我才很喜歡前一個小標的問題,因為很關鍵,但我們要不是答不好,要就是答得不一致。
每個人票票等值,大家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自由云云,只是一種形式。我們與社會和國家還有著契約關係──我們各取所需,但也各盡所能為國家付出。要到這個角度來看,我們被賦予的一切權利才有意義。今天有太多矯藉自由之名的予取予求,而非以總體的福祉作為考量。所以才有人說了:「自由不是做我們喜歡做的事,而是做我們應該做的事」。
所以第一個問題是,我總感覺台灣不是因為民主讓發展落後,而是有人矯用民主賦予的權力,讓自己成為權威的那方,壓制眾人的意見。本質上這是假民主。
且民主的運作也有個重要的前提,就是人民有﹝盡可能﹞一致的偏好與認同,這個觀點在台灣內部爭執顯得格外重要。而一致的認同與價值,往往由國民教育塑造而出,這不論是民主或極權國家皆然。你要說洗腦也不為過,但得明白兩種體制的價值觀大為不同。
因此陳述第二個狀況是,我們對於自己「應該」要做什麼,還有總體的福祉應該如何,都沒有共同價值,這從國族認同的角度切入,就看得很清楚了。再深究到諸多議題,無處不是如此。
我們對高層次問題的認知不一,讓彼此力量抵銷;我們被民主賦予的權利,無法對台灣產生明確貢獻。
然而,說台灣不能民主還太早了,比較像還不夠認識如何運作民主。
│民主政治亂,效率差,搞獨裁的經濟才好?
不是這樣的。
從歷史趨勢來看,經濟成長的大餅越畫越大,民主畫分給人民的權力和福利也隨之成長。從男性畫到女性,從資本家畫到勞工,從主流權貴畫到奴隸層級,國家逐步與所有人民建立起共同的契約關係,不再只為少數人享有。
同時,總體的社會福祉取決於每一個人效用程度。民主帶來的權力下放,權利提升以及階級破壞,為個體帶來莫大機會和利益,為總體資源找到好的配置。以整個社會和國家來看,民主為有形的經濟產出與難以量化的效用程度,帶來史無前例的突破。
因此,從對岸朋友所關心的「經濟」來看,我們可以說經濟和民主,有著交互的關係,經濟支應民主,民主支撐經濟。但台灣的現實較為複雜,我在前一段已經說了。
還有個更進一步的說法是:
獨裁政權也可以達到經濟成長的效果,例如中國大陸
這個論點也錯的!
首先就政治來說,我不認為中國是獨裁政體,就西方政治學者定義,有人認為是「低卡路里」獨裁﹝不嚴格的獨裁﹞,有人認為像是菁英政治。
確實,就算是中國大陸的領導班子,也必須鄭重地回應民間的聲音,可不是關起門來搞飛機就行;且其核心決策也仰賴一群有才幹的頂尖人物運作,不是個人領導為大。
二來,從經濟觀點來看,中國大陸也相信市場先行,絕多數人都認同這個鄧小平改革打下的基礎。因此,中國大陸的成功就不能歸功於獨裁體制了。因為他既非獨裁,且也十分仰賴市場運行來達成資源配置。國家層級最多就是「宏觀調控」,調整發展方向,而非親自「決定市場的結果」。
所以,我們可別輕易擁護大政府或獨裁政權,來為經濟操刀!
│你得承認,蔣獨裁的時候經濟情勢比較好!
我要提出不一樣的想法。
台灣過去經濟好,受益於美國產業鏈的移轉:美日研發,台灣製造。屬於重複性與技術性高的鏈條留給台灣做,台灣人因為重視教育和勤奮的文化特質,享受了這一份大餅。
因此,也沒什麼威權時代經濟好,因為那時代的環境不用特別追求民主,經濟也會好,這就是「體」──乘上美國老爹的風口,加上有能力處理低附加價值的生產體系,以此得到國際分工帶來的比較利益,這是時代的機運﹝但決策者的眼光絕對也是大功臣,不然風口上的豬遲早摔死,這是為何我個人蠻推崇蔣經國﹞。
今天,勤能補拙已不是台灣的解答,關鍵在走向高端與高附加價值的生產,並讓環境更爲開放,以面對市場、資金以及生產端附加價值不足的問題。
然而走向高附加價值的生產,得更仰賴開放、多元並與世界接軌的環境──理論上這是民主要帶給台灣的價值!中國大陸可以憑巨大市場吸引到人;那開放透明的民主體制,就是小小台灣在國際上不落人後的方式。
從輕工業到重工,從重工到科技,從科技到下一個創新與高附加價值鏈,關鍵就在民主的市場環境──產業轉型,在開放民主化時就該準備了!
│結語:中國大陸須以台灣為鑑
儘管中國大陸正享受著經濟的果實,但這個成功不能只歸功於他們本身,別忘了國際資本和全球貿易體系,因為鄧小平把「窗子打開了」。90年代中國大陸處理國企壞帳,靠的是西方企業體消化;今天的大國交易、資本與人力資源也都與國際化有關。
所以,國際化的口號意味著什麼?意味著變得開放與透明。所謂國家對等,就是雙邊或多邊都達到開放、互信與連結的目標。所以美中的貿易戰不只是為了商品制裁,更是直指中國訊息的封閉不透明──西方像百年前一樣再度叩關中國大門。
范疇前輩早已在他的專欄指出,中國大陸要被撬開的不是市場,今天還得面對政府採購透明、打破網路壟斷、使用相同的會計準則以及數據開放等壓力。這些經濟層面的訴求,將進而影響到中國政治。
美國不需要歐巴馬自由人權的高尚口號,光是商人川普高唱西方商業貿易的原則,就足以讓中國的政治風生水起。
至此,我們應該可以了解,為何對岸專家總說中國的經濟右轉,讓政治無法維持左轉。
而儘管西式民主對中國大陸或許不可行,但民主的開放、透明與相互連結的精魂,仍將不斷挑戰其政治和經濟的敏感神經。更何況這股壓力不會只來自於國際,也會來自科技的變革。像是以去中心化為指導原則的區塊鍊與加密貨幣,就可能形成和政治中心對立,無法受到管理的另一股力量。
若輕忽這點,狹隘地否定民主,誤以為民主只是讓人民有投票權,那將會輕忽可能到來的問題。
民主是一種開放與連結的精神,流竄在今天的時勢與趨勢之中。中國大陸接下來要進行的體制改革,台灣開放政治的歷程與民主經驗絕對是珍貴的夥伴。這是我要給對岸朋友的良心之言。
【新】
●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於下方贊助欄位點擊「拍手按鈕」5下,即可免費打賞創作,完全不須付費,而寫作者也將因此獲得Likecoin系統發放的獎勵